征地拆迁中以拆违代拆迁的违法性分析及应对
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补偿安置问题始终是被征收人关注的核心。而围绕这一问题,房屋合法性认定常成为争议焦点,部分征收机关会以违建为名强制拆除房屋,这一“以拆违代拆迁”的行为,实则是典型的违法征收手段。
一、房屋合法性认定与征收程序的关联
在征收程序中,对于未登记建筑的合法性,需通过专门的认定程序处理。认定为合法的建筑,应依法给予补偿安置;认定为不合法的,则不予补偿。部分地区会根据建筑年代区分处理,如某年代之前的视为合法建筑,之后的视为违法建筑,且拆除需在履行补偿程序后按征收程序进行。
二、以拆违代拆迁的违法本质与危害
(一)两种强制拆除的关键区别
征收中的强制拆除:必须经过司法机关审查,程序更为严格。
违建的强制拆除:行政机关可自行决定并实施拆除,效率更高但缺乏司法制约。
(二)征收方热衷此手段的原因
这种方式对征收方而言可谓“一箭双雕”:
效率层面:行政机关无需司法审查即可直接拆除房屋,大幅提高拆除效率,为后续土地出让等工作扫清障碍。
成本层面:将房屋认定为违建后,按法律规定无需给予补偿,显著降低征收成本。
(三)对被征收人的不利影响
行政机关先拆后审,造成房屋被拆除的既定事实,此时被征收人若不服提起诉讼,不仅要承担较高的诉讼成本,还要耗费大量时间,维权难度极大。
三、法律对以拆违代拆迁的明确界定
最高法相关司法判例已明确,“以拆违代拆迁”属于明显违法行为。征收过程应严格遵循征收程序,包括房屋合法性认定、补偿安置及拆除等环节,绝不能用拆违程序替代正规的征收程序。
四、被征收人的应对建议
被征收人在征收过程中,若遇到以违建名义拆除房屋的情况,切勿轻易认定自身房屋为违法建筑。应及时保留相关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抵制这种违法征收行为。要明确自身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对任何违法拆除行为保持警惕,必要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维护自身在征地拆迁中的合法补偿安置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