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诉案例:律师力挽狂澜,化解“违建”拆除危机
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遇到征收拆迁城管部门再将房屋认定为“违建”要求被拆迁人拆除的情况时有发生,武汉市某区某村村民C先生就遭遇了这样的困境。2021年7月,武汉市某区城市管理执法局(以下简称区城管局)一纸《违法建设限期拆除决定书》,如晴天霹雳般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要求他在3日内自行拆除 800多平方米的房屋,否则将面临强制拆除,这意味着他不仅要失去家园,还可能承担高额拆除费用。
被卷入这场风波的C先生满心委屈与无奈。他本是某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在这片土地上拥有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是使用多年积蓄建设而成,也是他和家人赖以生存生活的所在。更关键的是,该房屋已被纳入征收拆迁范围。区城管局的这一限期拆除决定,让他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严重侵犯。
在这艰难时刻,李顺华律师和韩海祥律师决定代理C先生的案件,之后迅速展开行动,深入研究案件细节。两位律师明白,要想推翻区城管局的限期拆除决定,必须找到有力的证据和法律依据。
证据收集工作困难重重。一方面,要证明房屋的合法性,需要追溯到多年前的建房手续。幸运的是,经过一番努力,两位律师找到了当年乡政府建设办公室出具的《收据》、《房产证遗失证明》以及《建房许可证》,这些证据表明案涉部分房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建成,并非如区城管局所认定的违法建设。另一方面,两位律师还收集了《某村房屋、人口信息确认书》、房屋测绘信息表等材料,进一步证明房屋是C先生的合法财产,且其合法性得到了住建等部门的认可。
然而,区城管局作为被告,也并非毫无准备。他们坚称案涉房屋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属违法建设,且执法程序合法。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区城管局提交了一系列证据,试图证明其作出的限期拆除决定合理合法。但李顺华律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逐一指出这些证据存在的问题,对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和证明目的提出一系列专业质疑。
不仅如此,区城管局在执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漏洞。比如,在认定房屋为违法建设时,未查清房屋究竟是在城市、镇规划区内建设,还是在乡、村庄规划区内使用原有宅基地进行农村村民住宅建设;也未明确房屋是否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影响的情形;就连房屋具体建设时间、建设人等基本事实都没调查清楚,就直接适用作出限期拆除决定。同时,在程序上,区城管局在作出如此重大的行政处罚决定前,也未充分保障原告陈述、申辩、要求听证等权利。
李顺华律师紧紧抓住这些关键问题,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从法律条文到实际案例,深入剖析区城管局限期拆除决定的不合法不合理性,为C先生争取权益。最终,法院采纳了代理律师的观点,认定区城管局作出的限期拆除决定事实认定不清、适用法律错误、程序违法,依法予以撤销。
这一胜利来之不易,背后是李顺华律师和韩海祥律师的不懈努力。他们凭借专业的法律素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当事人高度负责的态度,成功守护了当事人的家园。在面对强大的行政机关时,他们勇敢向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律师的担当与使命,也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