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诉案例:违法强拆引纠纷,律师助力维权获重审
在绍兴市越城区一起因违法强拆引发的行政赔偿案件中,北京一讼律师事务所李顺华律师、郝建松律师通过精准的法律分析与策略运用,成功推动二审法院撤销一审判决并发回重审,为委托人争取到了关键的司法救济机会。
案件源于委托人丁先生、丁女士、倪女士的合法房屋被违法强拆,此前两级法院已确认强拆行为违法。但被上诉人作出的《不予赔偿决定书》仅部分赔偿屋内物品损失,对房屋价值、装修补偿等核心权益未予充分保障。一审法院以预签约协议为依据驳回赔偿请求,引发上诉。
李顺华律师、郝建松律师在代理过程中发现案件存在三大突破口:其一,案涉《征收协议》虽约定置换方式,但未明确装饰装修、临时安置费等具体补偿项目,且协议性质为预签约,双方并未签订正式安置协议;其二,被上诉人在强拆时未履行清点登记义务,导致屋内物品损失举证困难,依法应承担举证不能后果;其三,被上诉人逾期提交关键证据《赔偿决定书》,违反法定程序。
在二审程序中,李顺华律师团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法律主张:首先,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七条,违法强拆的行政赔偿应不低于合法征收补偿标准,而预签约协议不能替代正式补偿协议;其次,上诉人已提交物品清单及购买凭证完成初步举证,被上诉人因违法行为导致证据灭失,应承担不利后果;最后,被上诉人逾期提交证据且未经质证,一审法院采信该证据程序违法。
二审法院最终采纳了律师的核心观点,认定《征收协议》未涵盖完整补偿内容,且被上诉人未能提供结算明细等关键证据,一审判决存在事实认定不清的问题。裁定书明确指出,预签约协议不能作为定案依据,需进一步查清房屋价值、装修损失等关键事实,为案件重审指明了方向。
此案的阶段性胜利充分体现了专业律师在行政赔偿案件中的重要作用。面对复杂的法律适用问题,律师通过精准把握司法解释精神,成功论证了违法强拆赔偿与合法征收补偿的本质区别;在证据博弈中,运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破解强拆导致的举证困局;同时敏锐捕捉程序瑕疵,以程序正义推动实体公正。
这一案例也为类似维权提供了重要启示:违法强拆后的赔偿并非简单延续征收补偿程序,而是需通过国家赔偿程序实现全面救济。当行政机关试图以预签约协议规避法定赔偿义务时,被拆迁人应坚定通过司法途径维护权益。专业律师的介入不仅能理清复杂的法律关系,更能在关键节点运用法律武器扭转局势。
随着案件进入重审阶段,李顺华律师、郝建松律师将继续秉持“全面赔偿、程序正义”原则,为委托人争取合法权益的最大化实现。这起案件的后续发展,也将持续检验司法机关对违法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以及国家赔偿制度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