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法土地权益受损后的艰难维权之路
李顺华主任律师公益直播拆迁法律咨询系列文章第125篇
在乡村发展的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本应是促进进步、改善民生的积极举措,但对于部分农民而言,却可能成为权益遭受侵害的源头。一位农民的遭遇,深刻反映出在土地征收与权益维护过程中存在的复杂问题。
这位农民原本平静地生活着,家门口有条已修建多年的县道。然而,县道的扩宽工程打破了他生活的宁静。此次扩宽,占用了他家 10 亩林地和 10 亩耕地,而他持有合法的林权证与土地证。在工程推进过程中,相关方面不仅强行占用土地,还因农民的维权行为,给他扣上了莫须有的 “帽子”,甚至在去年将其关押两个月,前年过年期间也对他进行了不正当处置。
从法律层面来看,农民依法办理的林权证和土地证受法律严格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随意侵占、损害其合法权益。即便因修路等公共项目需要使用土地,也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征收,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后,方可占用土地。在这起事件中,若相关方未履行合法征收与补偿程序便强行占地,显然属于违法行为。面对这种情况,农民完全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起诉相关方的违法占地行为,同时也能要求行政机关依法履行对其土地的补偿安置责任,以此维护自身合法利益。
农民在维权过程中,选择了通过网络呼吁的方式表达诉求。然而,这一合理的维权举动却为他带来了更多麻烦。当地相关人员不仅对他进行强制关押,实施打击报复,甚至还在未出示搜查证的情况下多次闯入他家。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农民被无端扣上 “精神病” 的帽子,遭受强制的精神鉴定与强制措施。要知道,对精神病人实施强制措施必须严格遵循法律程序,绝不能随意为之。农民还提到,当他遭遇诈骗,试图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时,也被当地相关人员阻止,无论是在网络上发声,还是在现实生活中诉说,都受到限制。
在这一系列遭遇中,农民对当地相关部门的信任彻底崩塌。他满心疑惑,自己依法持有的土地证和林权证,为何在当地如同废纸一般毫无作用。其实,农民的这些合法证件在法律框架下具备十足的效力,只是在维权过程中,他需要更加注意方式方法,充分考虑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做好自我保护措施。例如,面对相关人员的违法闯入等行为,农民应尽可能用手机等设备进行录音录像,留存证据。同时,坚定对法律的信心,积极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利,通过合法的投诉举报以及诉讼等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只要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不扰乱社会秩序、不侵害他人利益,农民就有充分的自由去争取应有的公道。